蔡雅汶(前排右一)和家人一起庆祝新年。 蔡雅汶 供图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为内地和香港电影行业进一步交流提供了现实基础。2003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签署,为香港电影获得了打入内地市场的“新引擎”,大批香港影人顺势“北上”探寻发展之路。
横店便是大批香港影人的目的地之一。2005年,香港导演李国立担任制作人,香港导演吴锦源、梁胜权、麦贯之等人执导的古装仙侠剧《仙剑奇侠传》在内地引起轰动,成为一代年轻人的青春记忆。该作品曾在横店取景。
“我是香港人,公司在北京,妻子、孩子常驻上海,我一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横店的剧组。和我一样在横店的香港导演、演员有很多。这么多年,大家也在这里创作过很多精品作品。”《为有暗香来》剧组监制马田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横店的香港影人是蔡雅汶店里的常客。“我们刚来横店开店的时候,这边的港式餐厅并不多。有一次我听到店里有食客用粤语交流,便用粤语回应了下,聊了几句后发现他是香港导演。”蔡雅汶说,后来,这位导演只要在横店拍戏,几乎天天来用餐。
横店一个剧组预订的港式茶点。 蔡雅汶 供图一传十,十传百。蔡雅汶的港式餐厅被越来越多在横店忙碌的香港影人熟知,订单也纷至沓来,常常会接到来自剧组的近百杯冰柠茶订单。为了满足更多客人的饮食习惯,餐品种类也越来越丰富。
蔡雅汶和爱人楼佳明也因餐厅结缘。“他经常来店里吃饭,总吃那几样餐点。有时候他来店里不用开口,我就知道他要点什么,一来二去就熟悉了。后来,我们还在旅行途中偶遇过,觉得很有缘分,他也很照顾我和我的家人,便决定在一起了。”蔡雅汶分享起自己的爱情故事眼带笑意、有些腼腆。
“今年横店的游客很多,也有好几个筹备剧组找我们预订餐食,店里特别特别忙。大年初三我们就开门营业了,我妈妈几乎每天都喊我赶紧回店里帮忙。”蔡雅汶说,未来,店里会继续丰富港味餐品,她和爱人计划今年中旬领结婚证。(完)
【寻味中华】“小家”碧螺春,大有乾坤****** 中新社苏州10月13日电 题:“小家”碧螺春,大有乾坤 中新社记者 钟升 苏州民间给碧螺春茶取了一个通俗而直白的名字——吓煞人香。 不同于别处漫山遍野清一色茶树的种植方式,苏州人将碧螺春茶树与枇杷、杨梅等果树交叉种植,使茶叶天然地带有一丝水果的清甜与芬芳。 碧螺春茶叶虽小,却大有乾坤。从种植到炒制,都蕴含着江南人的智慧。苏州人将碧螺春茶树与枇杷、杨梅等果树交叉种植,使茶叶天然地带有一丝水果的清甜与芬芳。(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发 刘秀英 摄碧螺春茶叶虽小,却大有乾坤。从种植到炒制,都蕴含着江南人的智慧。 碧螺春茶在苏州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至两晋南北朝时期,唐朝“茶圣”陆羽在编写《茶经》时就曾有过记录。 苏州市吴中洞庭山碧螺春茶业协会秘书长叶国平告诉中新社记者,洞庭山碧螺春茶的产地洞庭东山、西山位于太湖之中,环境优美、生态宜人,丰沛的水土条件和温润的气候非常适合茶树种植。 碧螺春茶叶虽小,却大有乾坤。从种植到炒制,都蕴含着江南人的智慧。“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带揉,连续操作,起锅即成。”经此泡出的茶汤香气浓郁、入口回味纯正。2011年,苏州市吴中区绿茶制作技艺(碧螺春制作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0年,江苏吴中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被中国农业农村部列入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由此,碧螺春茶成为江苏省首个国家级“双遗”农业品。(资料照片) 中新社发 刘水 摄经传统采制方法制成的洞庭山碧螺春茶,有“条索纤细,卷曲成螺,茸毛遍体,银绿隐翠”之外形,有“汤色碧绿,清香高雅,入口爽甜,回味无穷”之内质。 茶农们身挎背篓,采摘下带着露珠的碧绿茶叶。手工拣剔之后,经过高温杀青、热揉成形、搓团显毫、文火干燥四道工序。香飘海内外的苏州洞庭山碧螺春茶就此炒制完成。 “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带揉,连续操作,起锅即成。”经此泡出的茶汤香气浓郁、入口回味纯正。 碧螺春茶叶虽小,却大有乾坤。从种植到炒制,都蕴含着江南人的智慧。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开发了碧螺春主题的旅游线路,通过农旅相结合的方式推广碧螺春茶文化。 中新社发 曹仲 摄2011年,吴中区绿茶制作技艺(碧螺春制作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0年,江苏吴中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被中国农业农村部列入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由此,碧螺春茶成为江苏省首个国家级“双遗”农业品。 苏州的一方水土造就了形味俱佳的碧螺春,碧螺春的袅袅茶香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苏州人的独特气质。 改革开放之后,通过积极承接周边地区的溢出效应,苏州实现了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苏州人形象地称之为“大树底下种好碧螺春”。 除了喝,好吃又会吃的苏州人还将碧螺春茶用在了菜肴之中。苏州老字号酒家得月楼的掌门人林冏介绍说,将碧螺春制成茶汁与新鲜河虾仁一起烹煮,河虾的鲜甜与碧螺春的幽香相交织,口感清新淡雅,是极具苏州地方特色的一道名菜。 碧螺春茶叶虽小,却大有乾坤。从种植到炒制,都蕴含着江南人的智慧。近几年,洞庭山碧螺春茶的产地被列入了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对茶农化肥、农药的使用要求也相应提高。苏州吴中区农业农村局的监测数据显示,近五年来,环太湖地区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合计降低了百分之20,有机肥的使用量则相应增加。(资料照片) 中新社发 关锦峰 摄近几年,洞庭山碧螺春茶的产地被列入了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对茶农化肥、农药的使用要求也相应提高。吴中区农业农村局的监测数据显示,近五年来,环太湖地区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合计降低了20%,有机肥的使用量则相应增加。 在“中国制茶大师”、苏州东山御封茶厂厂长严介龙看来,这些举措令碧螺春茶汤更加香醇,并进一步推动洞庭山碧螺春向绿色有机方向发展。吴中区也适时开发了碧螺春主题的旅游线路,通过农旅相结合的方式推广碧螺春茶文化。 同时,苏州市陆续制定了《苏式传统文化 洞庭(山)碧螺春茶制作技艺传承指南》等一系列标准,对碧螺春茶的品质、炒制工艺等要求更加严格、规范。生态环境独特化、生产过程绿色化、管理方式精细化、鲜叶挑选苛刻化、制作技艺标准化,苏州的“小家碧螺”,从洞庭山出发,一步步走向更大的天地。(完)
|